另一个玩家进入 谷歌的第一个自主开发的芯片将于明年问世 打算模仿苹果
早些时候,苹果发布了基于ARM的自主开发芯片M1,不仅大大提高了其性能,也为苹果创造生态用户体验迈出了一步。苹果还计划最早在2021年推出一系列新的Mac处理器,目标是超越英特尔最快的芯片。谷歌作为安卓生态系统的重要构建者,也打算效仿苹果,突破PC、平板和手机的终端壁垒,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体验。
据外媒Axios报道,谷歌代号为Whitechapel的SoC芯片近日已成功发布。据了解,这款SoC芯片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它基于三星5nmLPE技术和8核ARM架构。除了CPU和GPU,它还集成了谷歌的TPU神经网络加速单元。
其实谷歌自主开发的芯片可以说是“蓄谋已久”。早在2017年,谷歌就聘请了苹果的Manu Gulati,成为谷歌首席SoC设计师。这位工程师拥有15项与芯片设计相关的专利。此前,Pixel2、Pixel 3和Pixel4都使用了自主开发的摄像头芯片。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芯片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投放商业使用。因此,如果一切顺利,谷歌的Pixel智能手机将在2021年底被Whitechapel芯片取代。
据悉,谷歌自主研发的芯片除了自己的Pixel手机外,很可能还会用于笔记本Chromebook。虽然Chromebooks在亚洲市场的占有率很小,但是在北美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出货量直线上升。特别是在北美教育市场,Chromebooks已经超过了Surface、MacBook、iPad。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吉邦咨询(Jibang Consulting)估计,2020年第二季度Chromebook笔记本出货量规模为1160万台,不仅创下单季度新高,而且历史上首次占全球笔记本出货量的25%。
自研芯片有何优势
谷歌的安卓系统堪比苹果的iOS系统,但是谷歌的手机品牌Pixel做的并不好,近几年销量一直很差。
今年春天,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发布了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只承认硬件业务销售收入下降,不提具体销量,业内普遍推测谷歌不愿意公布Pixel 4系列手机的真实销售数字。
现在,谷歌终于决定打造自己的芯片。自主开发芯片的第一个优势在于成本。
以苹果为例。IBM AI战略主管苏米特古普塔(Sumit Gupta)估计,苹果M1的单位生产成本在40至50美元之间,而购买英特尔酷睿i5处理器的成本在175至250美元之间。因此,苹果决定在新款MacBook Pro、MacBook Air和Mac Mini中用自己的M1芯片取代英特尔处理器,这将为苹果每年节省25亿美元。
2019年,小米净利润117.6亿元。换句话说,苹果使用自主开发的芯片,相当于一年节省4.25小米,这就是自主开发芯片带来的成本优势。这也说明在X86架构市场,很大一部分利润已经被Intel拿走了。
此外,谷歌自主开发的芯片可以提高性能,在谷歌助手的辅助下,通过机器学习可以更好地优化性能。Google Assistant安装在Pixel手机上已经很久了,人工智能一直是Google最重要的待爆领域之一。利用AI“反馈”芯片设计实现弯道超车是谷歌的野心背后。
苹果是当之无愧的软硬件集成领导者。这带来了优势,正如苹果高管引用乔布斯的话说,“我们制造整个小部件”。
谷歌当然想学习这个想法。从谷歌出售免费品牌Pixel手机的那一刻起,它就展示了谷歌完全控制硬件和软件的愿景。
在Pixels之前,谷歌品牌Nexus手机与三星、LG、华为等厂商从事硬件的开发和制造。结合谷歌要求的一些调整和修改。结果谷歌对Nexus手机的控制力很高,依赖其他手机厂商,于是谷歌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品牌Pixel,手机品牌的问题也解决了,但是Pixel使用的芯片还是属于高通骁龙系列。
因为高通是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无法对单个客户进行深度定制,所以厂商无法将软硬件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特色。导致安卓阵营的智能手机千篇一律。
如果Google Pixel真的具备SoC的设计能力,Google完全可以控制整个设备。有机会创造更好的产品,慢慢赢回更多失控的粉丝。
安卓系统升级往往受限于芯片厂商,如果谷歌能解决这个问题。后期如果谷歌的芯片也对其他厂商开放,那么这对其他手机厂商也有好处。
此外,高通“无牌照、无芯片”的商业模式也受到了许多手机厂商的批评,在全球许多市场也受到了反垄断调查。
通过为Pixel手机创建自己的定制芯片,谷歌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而不受高通或英特尔的约束。
同样是安卓阵营的三星、华为、小米,之前也加入了自主开发芯片的行列,他们的目标之一就是避免被供应商卡在喉咙里。
可以预见,高通的统治地位正在逐渐成为历史,如果未来谷歌彻底摆脱高通,全球半导体市场格局可能被改写。
不得不走的芯片之路
为什么现在谷歌自主开发的芯片来了?其实真的不是因为谷歌不想,而是太难了。
回顾苹果A系列芯片的发展,可以看到芯片研发设计的苦路。第一部iPhone发布后不久,苹果收购了低功耗处理器设计公司P.A. Semi。
当时只有少数厂商开发移动芯片。仅仅两年后,苹果借助P.A. Semi的技术积累,打造出第一款定制芯片A4。
随之,手机的iPhone 4被重新定义。虽然这款芯片整体性能不错,但苹果还有很多改进工作要做。
2013年,iPhone 5S发布,搭载苹果的A7芯片(64位)。A7已经压完了竞争对手。在A8上,苹果采用了英特尔的“滴答”升级周期(每两年在流程和架构上的进步),然后A9在技术性能上又有了一次飞跃。
苹果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不仅成为顶尖的芯片设计师,也成为吸引顶尖人才的磁石。业界顶尖的芯片设计人才基本都在苹果的指挥之下。
按照上面的梳理,苹果先是在智能手机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收购了一家拥有五年技术积累的芯片设计公司,然后在两年内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芯片,再等了三年才迎来真正的转型。即使是苹果这样的公司也还是这样,没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很难在芯片行业立足。
因此,我们可能很快就会看到谷歌自主开发的芯片,但谷歌要赶上苹果的脚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于谷歌等厂商来说,自主开发芯片的道路可能还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