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贸百姓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黄灯:一个人内心的脆弱和玩世不恭是永远不会生的

发布于:2020-11-27 被浏览:3062次

作者|黄灯

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崖边:吾乡吾民》,内心被一种简单温暖又发人深省的情绪搅动了好久。一年前严海军跟我说,他想编一本杂志书,以“悬崖边”为品牌,“大国建设”为思维背景,“非虚构”为表达方式,“建设性与对话”为目标,通过文学与文化的视角倾听民众与草根的声音。我当然知道这个想法有多有价值,多有价值,但是在没有任何人力、资金、平台支持的情况下,我深深的觉得单靠海军来完成这个任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直到变成现实,来到办公桌前,才体会到海军的执着,作家的真诚。毫无疑问,《崖边:吾乡吾民》的出版,体现了主编严海军的巨大努力和热切情怀。正如他所说,这本书的诞生“是为了倡导更多的人关注中华文明的根源,梳理出能够帮助现代化的思想文化资源”,是一种务实、踏实的文化态度。海军的真诚和坚韧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现,这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

《崖边:吾乡吾民》,颜海军主编,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

1

显然《崖边:吾乡吾民》是一个很有设计感和质量要求的特殊文字。从栏目来看,这本书注重场景感、民间感和个体生活史的呈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内在敬畏、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和同情。

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笔力对场景的到达,而这种到达的深度最能体现出非虚构写作的品格。《且行且歌,我们在村口办起音乐节》年,陆途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地球上民歌多年的全国巡演路线。在一次次以歌曲为媒介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我见证了“新工人乐团”走在祖国土地上,一次次走近人民的重要实践。在一个没有功利目标的文化交流中,创作者和大众一起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团结的温暖。随着陆涂的笔触,我一次次被带入鱼鳞里。这种场景感的还原,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体验到艺术源于大地滋养的朴素真理,也让艺术家在一次落地实践中感受到回馈人民的喜悦,实现各方的有效沟通。

同样,这本书对民间文化的重新审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孝义《我在通渭马营铸印》和刘志红《一个民间戏班的“江湖”》,从微观的角度,突出了民间文化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从而突出了那些草根遗民带着虔诚而朴素的情感继承民族文化的勇气和韧性。

学者黄登,湖南汨罗人。1999-200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他目前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是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的访问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业余写杂文。《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等的作者。

2

当然,这本书更多的是对个人生活史的呈现和回顾。章子怡《吾乡吾民:一个家族的变迁史》和严瑞明《我所经历的20世纪后半期》从宏观上代表了尘封的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变迁。吕春桥《震后十年:初三(4)班回访》,崔《“新农夫”返乡记》,《红薯稀饭》从更微观的角度突出了一个群体和一个人如何在各种意外中承受幸福的伤害和人生的必然性。

通过回顾个人的生活史,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尘埃是如何在不同个体命运的变化中落在个体身上的,普通劳动人民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在世界的道路和危险中忍受命运的折磨的。在许多文本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普通劳动者的人性之美,他们内心的纯洁,以及中国土地历史的变迁。虽然现代化进程中很多美好的东西像滚滚红尘一样被湮灭,

严瑞明在《我所经历的20世纪后半期》统计了自己一生中错过的各种机会。但他并没有活在抱怨和失落中,依然站在民间,坚持为民行医,为村民缝制衣服,修理机器,展现了人性最本真的光芒。这些真实的画面总是让我回想起童年,想起和瑞明先生一样能干、善良、聪明的普通农民。在文章《与沙为战:治愈“地球癌症”》中,通过王有德的人生经历,我个人觉得,今天被批判的集体主义时代,曾经充斥着无数像他一样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内心光芒万丈,却不得不沉入现实的泥沼,一条谁都走不出的路,最终在一种无私勇敢的精神的映照下,把沙漠绿洲变成了现实。

3

不得不承认,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自我教育,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内心的脆弱和犬儒主义。其实从来没有生过。在很多情况下,是无形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与环境的渗透相比,在新媒体发达、情感话语极易扩散的时代,建设性的行动往往让人滋生力量,感到希望。这本书的许多作者是我的朋友。我知道这些话到了笔尾,看似平淡平和,但背后却充满了无数艰难的动作,衡量着他们行走大地和草根的努力。以陆途和王为例,他们原本是学人。但在现实的启发下,他们深入基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见证了新工人文化的发展,并主动走到城市边缘,把知识放在对城市村庄的梳理和追溯中。

当然,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质疑。无论是刘志红发出的拷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还是范的无奈之感,“如果你在自己的村子里,你就能挣钱,过上好日子。谁想离开家乡受苦?但是你什么时候才能在自己的村子里发财呢?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从这些平淡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对现实、对人生的思考。同样,这种思维的对立面是作者对自己和知识精英的审视和质疑。王以其独特的坦率道出了自己的疑惑。“我一直想明白,当一个安全的、熟悉的、稳定的环境,当然可能最终是舒适的、进取的,它就会被更强大的力量所摧毁。当我们身处其中,应该如何应对?”何孝义深刻认识到,当前知识生产的危机来自于“民间的东西,现在一些所谓的精英不能弯腰去接触、学习、学习”。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除了充满情感的汁液和生活中的细节之外,还不缺乏理性的表达和深刻的思考。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对方眼见为实的真诚之作。就像严海军的设想一样,我希望“所有致力于乡土研究、乡村建设、乡村艺术的学者、艺术家、作家、记者、学生、农民工、从业者,都能够深入乡村,打破界限,形成一个‘人文与艺术表达的跨界共同体’”。在我的理解中,要实现这个共同体,首要目标是让不同的人在人类共同的精神问题和生存体验中相互看到,相互激发。这个目标太重要了。在资本泛滥、工人严重被遮蔽的现实情境中,在日益不可阻挡的社会分化趋势中,只有人类才能用自己原本的理性、智慧和内心的善良阻止这种趋势加剧。

作者|黄灯

编辑|张进

校对|危险

标签: 本书 现实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