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伟|评莫左等 ——吴湖帆论元明清22幅画
昔年月旦评 莫作等闲看
——吴湖帆评元明清22家画杂说
文本/李振伟
有大惊小怪,必有解说员;有书法家和画家,也有说书人和画家。
如果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是正规军,那么还有一种评价就像特种兵一样,墨少神髓。解说员对比之下很兴奋,但又很夸张,看似无关紧要,却能引来无限遐想。比如南朝袁盎《古今书评》,南宋敖陶孙《臞翁诗评》,明朝袁赵孟頫《评宋十一家书》,李开贤《中麓画品》,分别从诗歌、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对前人的作品进行了有意义的评价。诗歌技巧和意象隐喻使评论本身成为有趣的对象。
海上的吴湖帆是唯一一个能读懂诗歌、书法和绘画,并能轻松描述彼此的人。
吴湖帆作为现代画坛的领军人物,有着深厚的家世修养和非凡的文学才华。他以自己收藏的内祖,看历代名胜,擅长绘画和诗歌。他对前人语录的评价与元、敖、赵、李稍有不同,并以书法为鉴评画。例如,周的左右搏击技术非常出色,尤其显示了他的长才。
比如当初评论赵子昂的画,说吴兰亭若定,“神韵卓然,长生欲疏”,而黄自只要二王之书,“天真质朴,处处自然,高质千古冠”。书中的“二王”是后学的标准,相当适合黄;而《鼎武兰亭》是唐代王羲之刻的一部跨越碑文的书,似乎隐喻了赵子昂的“南宗北宗”融合。这种比较把他们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明清之际赵、黄的影响力确实当之无愧。
再比如王梦如的《孙书谱》,就是“百变万能”。王肃有“笔端能载鼎”之誉,其画以繁著称,似乎与“渴有龙”之风不符。所谓“多变而无所不能”,应该是指两人用笔自如,两笔都很精彩,但另一方面,王叔明被认为是“元四家”中最有才华的吴
再比如评论王世谷的卷子,比如著名的秀才堂,“处处小心,请笔请笔,但功夫不小”。他的绘画态度似乎很谨慎,但最终还是落入了王世谷的画风之中。众所周知,状元堂的卷子字迹工整,所谓“亭体”也是如此。这是一种微妙之处,非内心行者可以通过将其用作石谷绘画的隐喻来立即理解。除了王的画与状元堂卷子表面风格相似外,似乎还认为王世姑曾为康熙画过《南巡图》长轴,相当于王的“宫考”。“处处谨慎,请用其笔”的画家不在少数,只有极少数能被皇帝指定作画。康熙招贤纳士时,石涛急于尝试,但最终因为画风不适合为皇室服务,康熙宁愿舍弃离京近的石涛,而叫远在江南的王世姑。
而用“六朝造像铭文”来形容金东信的画,则陷入了陷阱,或者说是被金农自己的书法形象“绑架”了。金农的《漆书》刻意追求石头和石头的朴素平淡味道,真的是“古色古香”。除了“六朝造像铭文”,可能找不到更合适的比喻了。可以说,金农的书画完美结合似乎是最恰当的解释。
工作
产品
幸福的
享受的乐趣
古色古香的山水书籍之一,纸质书的颜色为32.528厘米
其中一本古色古香的风景书,纸质书,颜色为3531厘米
古董风景纸有一个co
s="one-p">
扇面 纸本设色 28×60cm
扇面 纸本设色 28×54cm
凝思(三联)纸本设色 40×30cm×3
大菩萨 纸本设色 136×68cm
河北考察之苍山石佛堂 纸本墨笔 46.5×36.5cm
河北考察之农舍一景 纸本墨笔 46.5×36.5cm
文房图
李振伟,斋号宣堂、海棠书舍,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画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美术书法摄影专委会委员,中国汉画学会会员。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导师陈传席教授。专攻传统书画,兼善古典文学、诗词文论,作品文雅温润,颇有古意。
著有《钱选〈浮玉山居图〉研究》《人美画谱·任伯年花鸟》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传佛教雕塑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中国画院史”、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个人画展,策划组织多次学术讨论,作品刊载于《中国书画》杂志、《艺术市场》杂志、《中国美术报》等学术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