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贸百姓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纪念王蘧常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发布于:2020-12-09 被浏览:2758次

今年是著名历史学家和书法家王蘧常诞辰120周年。继今年6月推出《蘧草法帖》(全六卷)以及日前复旦大学哲学系和王蘧常研究会举办的纪念活动后,由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王蘧常故里浙江嘉兴举办。由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王蘧常研究会和论文艺术批评部联合举办的纪念王蘧常诞辰120周年座谈会,聚集了来自京、沪、浙的学者进行讨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纪念他们的父亲,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他一个人,而是为了缅怀和珍惜他那个时代的整整一代文人学者。”王的儿子说:

王蘧常(1900-1989),浙江嘉兴人,复旦大学教授。师从康有为、沈、唐、梁启超等名家。他精通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以经典、史学和哲学家闻名。他以诗论著称,著有秦史。他擅长书法和书法,尤其是曹彰。几千年来,只有一个人。"

以下是一些与会者发言的摘要:

王蘧常晚年的代表作是《十八帖》

《王蘧常老师像》当地乡村绘画

不仅是纪念他一个人,而是追忆、缅怀他所在的时代

王兴孙(王蘧常之子)

这次,我带着儿子王小红、孙子王嘉卉以及三代祖孙来参加座谈会。全家人都觉得很亲切,很感动,也很感谢在家乡举办座谈会纪念父亲诞辰120周年。

今天早上,我去拜访了我父亲的老师沈美锁的故居,她对我父亲来说不是一个普通的老师。父亲称他为自己的“斗山”,并把他后来的学术和书法的发展和成就归功于沈美锁老师的教导。父亲十八岁的时候,沈梅叟先生对他说了一句话:“不走平常的路读书,一定要找到前人的穷乡僻壤,爬上去。”这句话,尤其是“不走寻常路”这句话,被父亲铭记一生,也成就了他的一生,所以父亲深表感激。

不仅如此,嘉兴也是我妈的老家。沈钧儒是我妈的表妹,也就是我表妹。

在我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在纪念自己的父亲,不仅仅是单独缅怀他,而是在他那个时代,缅怀和缅怀整整一代文人学者。他们的知识、性格、教学和才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文汇报》曾经在一篇《赞美大师》中介绍他的父亲,称他为“多面手大师”。最后文章提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什么样的文化土壤滋养了这样一个通才大师?”文章的答案是“从他的家庭学习和老师身上不难找到答案”。

嘉兴就是这样一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父亲家教在嘉兴,早期老师也在嘉兴。不仅如此,如果站得更高一点,从历史的角度回望,20世纪的嘉兴,从沈美锁老师开始,名人辈出,群星璀璨,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墨客。

浙江嘉兴王蘧常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

王运天(上海博物馆原出版部主任、王蘧常老师弟子、 《蘧草法帖》 主编)

1987年编老教师书法作品集的时候本来想编《蘧草法帖》。那时候,我已经把这一切都汇编在了眼前。当我觉得还是缺信的时候,就问老师,他说我的信都发出去了。我去找了冯其庸先生和其他几个人,加了十几封信。当时我有个想法,以后一定要编一套信。

《蘧草法帖》,单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有失偏颇,能体现老教师的文学价值和学术思想。比如这些字母的写法很短,完全是秦汉以后的写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教师的知识不是三天三夜就能完成的。

今天是我老师的家乡。我想起老老师的《海日楼呈沈子培师》。最后两句,他写道:“春天回国真好,我期待中国。”他在诗中写道:秀水以归乡闻名。今天,我们回家了。先从沈美锁故居说起,再去现在的座谈会。

在王先生晚年,虽然我接触了很久,对他的了解比一般人多,但当然也有局限性。我主要了解他的书法。王先生生前给我讲了非常真实的事情。他说:“中国的书太多了,你不可能全部读完,但你要读好书,读有用的书!”这是老学者的智慧。

在我和他的接触中,我记得80年代中期,一些出版社出版了《唐诗赏析词典》和《宋词赏析词典》。买了很开心,就跟老师说了。结果老师说:“这本书,

标签: 嘉兴 他的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