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我们这些生来就是女人的人
编辑|尊敬老师
排版|韩文艺术
建议《致生为女人的我们》
作者:沈秀珍,林青璇。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金斯伯格在《异见时刻》一书中有一段描述,金斯伯格进入最高法院之前,最高法院只有一位女性大法官,她也是第一位女性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瑙尔。她有着与金斯堡完全不同的外貌和政治倾向。但人们往往会把这两位法官搞混,这样的错误甚至发生在律师身上。
就因为都是女的,就认为是一样的。
事实上,在他们共同执政的10年里,除了堕胎权,他们的观点是一样的,其他很多时候,他们的判断是不同的。桑德拉是温和的保守派,而金斯伯格属于中左翼自由派。当外界认为金斯伯格应该对这种差异感到愤怒时,金斯伯格非常高兴,因为“这些差异证明女性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女性是多样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是对女性的误读。
在长期坚持社会秩序和性别文化的背景下,妇女,特别是中亚妇女,仍然受到环境赋予的社会角色和身份的约束和塑造。大多数女性不可避免地生活在相似的剧本中。虽然他们的职业不同,但家庭生活已经成为界定他们30、40、50岁后半期生活的最大主题。
“女人只有老了才能这样生活”这种偏颇的印象,似乎像是禁锢的枷锁,扼杀了成熟女性潜在的敏捷、自由和多样性。
2005年从上班族转行做全职作家的林清玄,和偶尔上专辑唱歌的艺人作家沈秀珍,一个快40了,一个40多了。他们就像“骆驼和企鹅”,性格完全不同。一个是坦诚的“英雄”,一个是认为自己在与外界交流时会“虚伪”。然而,他们交换了将近半年的日记,就像年轻时互相分享心事的女孩。
在认识秀珍之前,林清玄是一个先推崇效率的人。她学生时代,比别人早毕业。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她基本属于“最新最先进”的行列。他开始写作后,被誉为“多产作家”。打开苹果电脑,她不用任何热身就可以立即开始写作。
林清玄出门见人也是因为工作需要,有需要才会去。在路上回复邮件,在跑步机上购物。她的信条是“付出更少的精力和时间,赚取更多的收入”。因为资源有限,她无法忍受随意控制。
认识秀珍后,林青璇有一个极其“低效”的习惯,就是用手机和秀珍聊天。从黎明到黑暗,他们在推特和脸书上交流,通过短信或软件交流。只要能联系上,两个女人就会絮絮叨叨写点什么给对方。
从琐碎的日常琐事到深入的讨论话题,他们无话不谈,从来不用考虑“我说这些话她会怎么看我”这个问题。“和秀珍聊天让我觉得可笑,但聊天的每一刻都让我觉得意犹未尽,欲罢不能。反思时间只有几分钟,第二天我们还是一样。”
每周交流日记把两个性格和职业截然不同的女人联系在一起,从工作到爱情,从金钱到爱情,从爱情到两性,从好奇到表白,这些都来源于她们日常的谈话话题,也是世界上每个女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他们尽力讨论生活的表象,女人和年龄的命题。两个女人
不设防的交换日记,就这样诞生了。新书《致生为女人的我们》记录了林庆璇和慎秀珍聊工作与爱情、人生、两性、旅行、金钱、自由,以及为了获得这一切而必须付出的日复一日的艰辛与挣扎。
这本书的体裁是散文,两位作者在每周一次的交换日记中,挖掘自我,剖析自我,将其以文字或声音的形式展现给对方,作为女性,站在她们自身的视角探讨工作、人际、友情、爱情等各种话题,思考活着的意义。
慎秀珍生性感性、多愁善感,读她的文字可以感受到,她并非为了说明什么而写,而是为了感受本身而写。林庆璇的文字总是充满理性分析,坚决而冷静,好像世界对她来说就是一道道待解的数学题,于是这本出自这样奇妙组合的对谈录就有了这样的气质:秀珍谈感受,庆璇来分析,一边感性、一边理性,像是一曲和弦舞曲。
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时而慵懒神游又时而深刻思考的对谈录。她们的对谈不是说教,更不是理论输出,而是一种真切、温柔、自然、私密又练达的谈心。
阅读两位女作家的对话,仿佛会勾起小时候用五颜六色的笔记本或者带锁的硬皮本,悄悄跟密友写交换日记的久远往事。两个人就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地聊各种话题,那些对话时而温暖、时而辛辣。对于早已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多年的两位女性,能开展如此舒畅且私密的对话,这样的友情让人艳羡。
当两个有趣的灵魂碰撞在一起,便是友谊开始的瞬间。
她们大胆洒脱、毫不扭捏做作,她们堂堂正正地谈论恋爱、谈论爱情中的性、说自己讨厌生理期、讨厌什么样的人,甚至说到接工作的时候会把报酬的高低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她们不断挖掘、剖析自我,思索着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成年人。在每周一次的交换日记中,作为女性,站在自身的视角探讨工作、人际、友情、爱情等等一切该说的、不该说的东西,试图对我们进行一场深情、动人的侵犯。
正如作者秀珍所说“或许你会这样想,别人甜蜜的友谊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但人们有必要了解别人的故事,因为在读到这些故事以后,我们可以调节生活之舟的航向,比如我也要像这样生活,或者我不要像那样生活。”
或许本书更加可贵之处在于其全然的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尤其是年届40的中年女性,这是对于“上了年纪的女人”刻板印象一击有力的回应。
本书虽然标题为“致生为女人的我们”,但并不是想要表达“女人”是什么样的,更不是想要证明“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散落在日记中的点点灵动,呈现了一幅更吸引人的画卷:“女人”可以是任何她想要成为的样子,而这种样子的美好,来自于她对生活持续的关注与认真,对人生不断的体悟与思考和对自由与真诚的坚守。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谈到“对自己保持坦率”和“不想做的事情”。
”我不想去见那些我并不喜欢的人,
我不想在应酬式的聚餐、酒会上无聊地枯坐着,
我不想硬着头皮读完一本不感兴趣的书,
我不想熬夜,
我不想说:“不会有好结果的”
……
作家蒂亚在《吃苹果的时候就吃苹果》一书中,也就现代人的“顺应性”展开了讨论,蒂亚认为顺应是迎合别人欲望的一种行为,一个人在这种行为中陷得越深,就越容易放弃自己的欲望。人 一定要拥有不去“顺应”的时间,不必迎合别人,不必满足别人的欲望。
正如,本书出版编辑推荐语发出的叩问,“活着,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大概是不被按部就班的岁月磨灭光彩,不必迎合别人,始终不放弃寻找生活意义的决心,做彼此眼中帅气的女人。
TOP HER | 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 她经济整合营销 |数据增长决策 |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 上海· 香港· 纽约· 伦敦· 温哥华 |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