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贸百姓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二十四节气

发布于:2021-01-11 被浏览:2782次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一年一度的太阳运动,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1年,九华春节伊始,班春劝农,石阡表示,春耕被列入遗产项目扩大名单;2014年,三门冬节、庄初霜节、苗秋节、安仁谦分会被列入本遗产项目扩大名录。201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将中国宣布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节气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植物、动物、天气、星象、水等物候现象的变化,总结其特征和顺序,以物候特征为主要时间基准,安排农业生产,开展伴随民俗和祭祀活动的“物候历”。《夏小正》,写于战国秦汉时期,可以算是这种“物候历”的典型代表。“物候历”的出现比观测图像和计时产生的系统天文历要早得多,其起源应该追溯到9000年至8000年前中国史前农业的起源和最初发展。

流通版本之一

中原仰韶文化时期彩陶器物的装饰图案中多次发现天文占星图案,濮阳西水坡蚌形龙虎墓所展示的图像也被天文学家认为代表古代的“北斗七星”。被节气震住,北斗斗柄指向东方,占卜在地震位置。先人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所以成语叫“斗转星移”。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彩陶

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有“李霞”和“华历”之称,是阴阳结合。农历根据太阳的位置,将太阳每年的运动轨迹分为二十四等份,规范了二十四节气。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圣贤就确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并不断完善和提高。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西汉初年的《夏小正》有24个节气的完整记录,与现代同名。《淮南子》,制定于公元前104年,正式设定了历法中的24个节气,明确了24个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零度沿黄经每15度运行一次的时间称为“节气”。每年运行360度,有24个节气,每个月两个节气。其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京浙、清明、长夏、忙中、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微寒;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是“中气”,即: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夏热、秋分、初霜、小雪、冬至、严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持续15天,现在统称为“节气”。

从对地球和天空现象最原始的直接观察到工具的逐渐使用,用了很长时间来测量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在洛邑建站时建立了周公天文台,通过测量土归的太阳阴影,准确地测量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时间。该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藁城镇。在明朝,天文台被称为“星星天文台”。平台上陈列着简易仪器、军人、军人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列着标准手表和漏壶。清代,天文台改名为“天文台”。清朝康乾时期,天文台增加了八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这些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遗物。在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中,历代天文学家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促成了二十四节气的精细和精密。

在观测中国黄河流域天文现象、温度、降水和物候的时间变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时间指南,它们逐渐被全国各地采用,并为许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这一遗产工程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节气文化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及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责编:杨晓君

标签: 节气 二十四 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