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只有浪漫事件?毛健:这是对陈的误解
从《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金枝玉叶》 《上海的风花雪月》 《上海的红颜遗事》)到《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 《成为和平饭店》),再到2020年的《公家花园的迷宫》,作家陈写上海已经25年了。《陈丹燕的上海》系列图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重新装订出版,其中《上海三部曲》《外滩三部曲》均为更新版。上周末,当陈与学者、倪、毛健齐聚朵云书院旗舰店时,她直言不讳地表示:“最大的目的不在于宣传和宣传这套书,而在于谈论这些关于上海的书。生命力的源泉在哪里?”
《陈丹燕的上海》一出就卖的很好,上海三部曲多次转载。有人说,陈笔下的上海是怀旧的、浪漫的、美的,是美的遗物。“《上海的风花雪月》出版的时候,是中国城市化的起点。这个城市的故事变得特别有趣,《上海的风花雪月》成了人们用来批判和探索的怀旧样本。”陈自我剖析,“但我总觉得上海的怀旧潮不同于一般人理解的怀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是一个愿意接纳犹太难民的港口,是贸易港口版图上一个活跃的经济城市。上海的怀旧是怀念这座城市的开放、活跃、繁荣、乐观和活力。这种留恋是未来派的,不是怀念过去,而是希望引领未来。这是上海叙事中一个有趣的地方。”
“上海是我书中的人物,不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城市是我描写的人物,我书中描写的人物是这个城市人物的细节。”陈说,《上海三部曲》很受欢迎,但也有争议。不止一个人向她暗示,你写的上海不是真的。“天地良心,我没编。但是这些问题给了我一个惊喜。上海是一个由不同的街区和社区组成的城市。这个街区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另一个街区的人的生活。上海是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城市,许多亚文化在不同的社区发展。”
那么,有没有一个地方是上海不同街区的人都认同的?在陈的答案是外滩。于是,她在第二个十年开始写外滩三部曲。“我通过在上海街头的实地调研和这六本书完成了我的上海研究学位,这六本书是我的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陈很遗憾,他很幸运的遇到了这个时候他可以探索城市。“陈的上海是怎样的上海?我希望探索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如何影响上海和中国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将其城市生活方式输出到全国,提供了城市生活的样本。上海是一个寻找机会的城市。同时,它有一个从未被湮灭的理想。它想与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和最好的产品并肩而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作家《上海的风花雪月》,而上海就是陈."毛健说,上海在陈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成长感。”20多年来,陈的《上海话》一直被翻译并流传于世界各地,但有一点误解,这源于《金枝美花》的原意。陈写时,这些字的原意已经改变了。在这25年里,我们看到了更立体的陈,更立体的上海。这个上海可以包括更多的人,包括我这个宁波人。”毛健说她喜欢新书《一千零一夜》。“陈写的上海的物质历史包含了我们共同的记忆,花露水、牙膏等产品覆盖了整个中国。陈打开了上海,打开了自己。她把自己25年的上海履历向更广阔的世界敞开,她的上海面向未来。”
“毛尖茶说质感,我的理解是一种现实性,物质性。上海的梦其实是物质的梦,不仅是对物质的渴望,更是对物质生产的支撑,是中国优秀的第一代产业工人
人、职业素质和工匠精神,在上海都是非常实在具体的概念。”严锋认为,陈丹燕改写了人们对风花雪月的认知,以一种上海的方式改变了人们对上海的想象,包括与上海连接在一起的关键词。“风花雪月背后有物质性、有技术,也有血泪。我们在找回上海记忆的同时,对上海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这是一种成长,与上海一起成长,跟陈丹燕的上海系列一起成长。”
“在英语里,怀旧就是乡愁。怀旧不是还原和回到过去,总是带着新的想象,所谓记忆与想象。”在倪文尖看来,上海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而是一整套文化,从生活方式一直到人的精神,上海作为中国独特的城市空间不断被赋予文化内涵,成为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名词。所谓上海的怀旧,是为了上海的未来,也是为了中国的未来,这是关于上海的怀旧中最有味道的地方。“时间是陈丹燕的上海最重要的配角,上海是最重要的人物。在20多年后的今天,未来已来,当我们站在了未来这个时间点,更能理解当年的怀旧指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