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萌萌鹰”——新石器时代鹰形陶鼎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雕塑作品。中国雕塑艺术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中国最早的陶器艺术出现在大约7000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和河姆渡遗址。早期的陶器制品题材广泛,有猪、猪头、羊、人像等,但一般都比较小简单,制作粗糙。有些可能是儿童玩具,有些则与祭祀活动有关。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如仰韶文化的鼎,大汶口文化的,以及遗址出土的海兽壶等。他们身材高大,注重造型与实用的结合。
老鹰丁涛杨晓君照片
新石器时代陶器丁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的陶器。它于1957年在陕西省华县太平庄的一座成年女性墓中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的陶鹰鼎是用泥黑陶制作的,造型生动逼真。这个陶制三脚架高35.8厘米,直径23.3厘米,最大腹部直径32厘米,形状像一只排队的鹰。从三脚架前面看,它就像一只生动的猫头鹰,眼睛睁得很大,明亮的眼睛在它的头前。嘴巴弯成尖钩,表情好像在等待抓食物的机会。从侧面看,鹰体强壮,腿粗,身体两侧附着两只翅膀,尾巴下垂于地面,与两只鹰腿形成三个稳定的支点。结构简单,威武雄壮,充满了深沉的体积感,整个鹰身都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内在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感受到那种凛然的气势。三角架口设置在背部和两翼之间,紧密结合,像一个抱背的形状,巧妙地将三角架状物体的特点与鹰的动物美感结合在一起。这种设计既保持和加强了鹰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实现了和谐统一,使器物成为实用美观的模拟器。
老鹰丁涛杨晓君照片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把陶丁英称为陶瓯尊和英涛尊。动物是原始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在许多陶器上发现各种动物纹饰并不罕见,但用鸟来塑造陶器却很少见。
仰韶文化以其精美的彩陶而闻名。鹰形陶鼎的出现,说明这一时期的人们不仅善于创造彩绘图案,而且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在一座成年女性墓中出土了鹰形陶鼎,内有十多件骨璧、几件石簋、石斧和一批生活用具。诗鬼、古璧等物品通常用作礼器。鹰鼎和他们安放在同一个墓中,形制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动物形象的塑造与其生存环境有关,陶丁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人的图腾崇拜观念。
老鹰丁涛杨晓君照片
鹰鼎体积大,实用价值明显。鹰的腿和脚呈袋状。还有一个近似矩形的支撑点来指示鹰的尾巴。两脚一尾巧妙地形成了三足鼎立,使身体稳定。因此,这种鼎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艺术品,更是一种实用的器物,独具特色。
新石器时代的陶丁英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古代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瑰宝。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新石器时代陶丁英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责编:杨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