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贸百姓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中国藏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名册)

发布于:2021-01-28 被浏览:3500次

藏戏是一种有面具,有歌舞故事的藏戏。它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经常上演的戏剧是八部传统的藏戏,其中大多数是佛经中关于神话的传说,劝善惩恶。藏戏最初是在民间传播的,由艺术家在广场或寺庙里表演。后来成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表演,都得到了藏族人民的认可和喜爱。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液,反映了藏族人民的人生观、思想和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戏藏名“阿吉兰”,意为“仙女姐妹”。据说,藏戏最初是由七姐妹表演的,它的大部分内容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因此得名。

大多数学者认为藏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世纪。到了15世纪,著名的藏族建筑家唐东杰布将流传于琼街宾巴顿学校的白面具藏戏带回了故乡。经过不断的改编和创新,形成了炯巴藏戏,标志着藏戏的成熟。

到17世纪,逐渐繁荣起来的藏戏已经形成了歌唱、朗诵、舞蹈、外貌、白艺、技巧等基本节目,以及生活化的表演节目。作为中国戏曲中一种独特的戏剧,它在藏区广泛传播,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在藏戏数百年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传统戏曲,其中八大藏戏表演已久。每部剧的演出时间从短短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但每部剧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序幕、正剧、送别祝福仪式。

藏戏是藏戏的总称。藏戏是一个庞大的戏剧体系。由于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方言音的不同,它有许多艺术品种和流派。被誉为西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种类很多,但主流是蓝面具藏戏。表演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遁”,主要是歌舞祭神的开场表演;第二部是《熊》,主要表演戏剧传说;第三部分叫“扎西”,意为祝福和欢迎幸福。藏戏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可分为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在流传的过程中,蓝面具戏形成了绝木龙藏戏、炯巴藏戏、湘巴藏戏、江格尔藏戏四大流派。

藏戏表演分为三个部分:开幕式剧《阿罗瓦》、主戏《熊》和吉祥闭幕式剧《扎西》。开幕式又称“温布尔登”或“卡鲁温巴”,主要包括在干净的场地上献祭、祈求神灵驱邪、祈福和介绍剧情。《熊》是一部正面戏。一、《文八公》(即戏曲大师)介绍故事情节、地点、环境、人物造型、歌词等。用快板押韵,然后角色上台。演出时间长的是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短两三个小时,就被剧作家控制住了。表演形式是:所有的演员,不管是不是演剧中的角色,都是半圈出来的。轮到他们表演的时候,他们就会出去表演,剩下的时间就去参加唱歌跳舞。基本的表演形式是:先表演者介绍一个故事,然后一个角色出来唱一个故事,然后所有演员一起跳舞或者表演技巧,然后循环。它的表演分为幕布和时代,故事的叙述者和伴奏的歌手和舞蹈实际上起到了幕布分离的作用。扎西是藏戏表演结束时的集体歌舞,意为祝福好运。

传说藏戏传统剧目中有“十三大戏”,经常上演《文成公主》 《诺桑法王》 《朗萨雯蚌》 《卓娃桑姆》 《苏吉尼玛》 《白玛文巴》 《顿月顿珠》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智美更登》 《日琼娃》。

(9502.163

藏戏历史悠久,表演程序细致,在藏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严格的宗教规则的制约,较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从表演内容到形式都保留了原有的风格,因此在戏剧发生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藏戏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一个高峰。它既强调节奏,又强调意境,大量运用格言、歌谣、成语,甚至在情节中穿插寓言,从而保留了古代藏族文学语言的精髓。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政策的不断完善,西藏藏戏艺术以其古老的魅力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2006年,藏戏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图片来自互联网)

责编:杨晓军

标签: 藏戏 藏族 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