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贸百姓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90年代后 “寿艺人”让传统工艺再度闪亮

发布于:2021-01-31 被浏览:3107次

中国青年报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孟)临近春节,金华火腿历史悠久的传统小吃进入销售旺季。过去,许多年轻人对毛坦的重油和糖感到沮丧,这是一种传统的糕点,在新年期间拜访亲戚和朋友时必不可少。1995年后的“糕点小王子”徐家兴对配方进行改进,使其成为网络名人中新的零食食品,受到年轻人的青睐,限量预售的糕点很快销售一空。

时代在变,科技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民间工艺,比如传统的做蛋糕,凝聚了老一辈人的智慧,却或多或少遇到了现代的“水土不服”。敢于“破圈”的年轻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在注入现代多元的文化元素,让“旧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

徐家兴(左)和奶奶的照片由被调查者提供

克服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水土不服”

“毛坦是金华糕点中工艺最复杂的一种。它要经过浸泡、研磨、蒸煮、干燥、脱壳、油炸等几十道工序。每个过程对湿度、油温、时间、温度都有不同的控制要求,一切都是细致的工作。特别是毛坦胚不能干燥,需要长时间自然风干。

徐家兴告诉中青日报和中青的记者。他家的手工作坊曾经是当地最早的传统糕点直营店之一,而年过古稀的奶奶柯是一位金牌糕点师傅,掌握了40多种传统糕点制作技术。十几年前,我妈曹春瑞下岗后,把毛坦等传统的做蛋糕技艺传承下来。

“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每天都有十几个员工在忙,到了大学,车间就倒闭了。”。作为后辈的继承者,徐家兴看到了传统作坊的弊端,意识到越来越多追求健康的年轻人对传统糕点中的重油和糖望而却步。近年来,他创立了唐谷吴式糕点奢侈定制品牌,并注册了“唐谷”商标,试图改进配方,使“老传统”符合现代。

而中国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温暖和灵魂,很难赋予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徐家兴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传统手工艺在科技发展中的传承困境。

与徐家兴的家业不同,95后摄影师石与木雕师并无血缘关系。

72岁的是福建莆田的一位木雕艺人,在遇到石之前,他已经把自己的木雕技艺搁置了很久。他的日常生活是玩小曲和打牌。很少有人记得40年前他是这个地区最红的木雕师。在与的交流中,石感受到了技能传承的“断层”问题。“现在很少有年轻人会买木雕产品,也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个技能。鲁爷爷说,媒人以前愿意配木雕,现在却相反。听说是木雕师,很少有人愿意介绍。

去年5月,热爱木雕并愿意“趁早”的陆正毅和忘年交的小伙伴石成为bilibili的UPowners,用账号“雕刻时光”记录了传统木雕与二次元动画的融合过程。卢正义希望通过视频,更多的年轻人能够重新认识和热爱传统的木雕技艺。

在距离卢正义2000公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位彝族女孩丁洋和她的团队成立了一个彝族家居产品研发中心,邀请非遗传的传承人和“新工匠”参与传统彝族家居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丁洋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去调查彝族民居时,遇到了一栋漂亮的彝族木屋,但懂这种技术的木匠却出去当保安了。“彝族传统建筑技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这些老一辈工匠眼里,现代的砖房已经让人们不再需要木屋,传统工艺在当地被定义为‘落后’。”非常担心“有一天彝族民居的独特风格会消失”。

2018年3月,和他的团队在凉山成立了“益居”益家居产品研发中心,建立了大型生产车间。出去的工匠被请回来成为“大师”,开始培养“超细产品”。设计生产易漆工艺橱柜、

彝族建筑技艺制作的桌子等,这两年还增加了彝族刺绣的抱枕、餐垫等周边家居,为一些民族风情酒店提供定制生产。

“彝居”生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工艺多功能柜。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录与复刻:90后“守艺人”让传统再发光

随着“新国潮”“新国货”的崛起,传统手工艺品逐渐在各大社交平台热起来。

明朝凤冠、敦煌壁画供养人头饰、苗族头饰……“手工博主”成都女生雁鸿凭借一双巧手,用易拉罐、撑衣杆、铁丝等常见物品,还原了古代各类头饰发冠,分享的展示视频最高点击达200多万次。为了让作品还原度更高,去年年初,她找到非遗技艺“花丝镶嵌”的大师傅进行学习。“花丝镶嵌是国粹中的国粹,视频之所以能受到广泛关注,也是因为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去年,雁鸿的工作室注册成立,除进行一些商业广告合作外,她想把更多的国风国潮作品用视频形式展现给年轻人。

和新派手艺人雁鸿不同,卢正义在雕刻二次元动漫人物时,找到了“重返27岁”的感觉。“我叫卢正义,一个年轻的手艺人,你的每一次点赞和关注,都是对中华传统手艺的传播和认可。”在B站坐拥近160万粉丝,现实生活中的“老卢”被年轻人称作“小卢”,让史政伟感到更惊喜的是,在粉丝发来的私信中,很多人表示想来学习木雕技艺,甚至有一些年轻人受视频启发,报考了雕塑相关专业。“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传统技艺,让传统技艺更加贴近年轻人生活,这是我们想做的”。

记录与复刻传统手工艺,90后成了新一代的“守艺人”。徐家兴在品牌创立后,走访了金华几乎所有的老一辈糕点制作师,终于找到突破口。他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经过200余次食材配比、300余次反复实验,将毛坦的老配方改良为低糖少油无添加的新配方,但口感毫不打折。在他看来,“传统制糕要变的是健康理念,不能变的是风味传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彝族 传统 木雕